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,我发现真正能在第四学期着手论文的同学屈指可数,而那些需要耗尽七个学期完成学业的也是少数。通常,同学们会在第五到第六个学期间完成学业,这一节奏取决于个人的专业要求、经济状况以及毕业后的规划。以我们班级为例,八名同学中,仅两位同学已踏入论文写作阶段,其中一人是德国本地学生,另一位则是第二次攻读硕士学位的国际学生,她的首个硕士学位是在慕尼黑的软件工程领域获得。这位同学告诉我,即便是首次学位,她也未能按时毕业。而那些比我早一年入学的学长学姐,至今仍在旁听课程,甚至有些必修课未能通过,而这成为他们注册论文写作的一大障碍。然而,未注册的状态并不妨碍他们私下撰写论文,寻找指导老师,直至论文完成再正式注册。
德国的教育体系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,对于自律且有明确规划的人来说,这里无疑是实现梦想的沃土;但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同学,这份自由也可能变成束缚。课程的选择、上课与否、迟到与否,乃至学习的方向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愿。你可以选择轻松的专业,投入更多时间于社交、旅行或个人兴趣,也可以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领域,不必拘泥于每一堂课。我有一位朋友,几乎整年不现身校园,理由很简单:“我对这个专业没兴趣。”尽管如此,他并未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。
德国的教育体系强调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,与国内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。德国学生敢于提问,无论问题与课程关联紧密与否,他们追求知识的渴望与质疑精神令人敬佩。但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严谨也可能显得过分,有时甚至令人感到厌烦,尤其是在面对极端情况时。
在德国求学,不应仅仅将自己定义为学生。我的同学们,无论来自伊朗、土耳其、印度还是斯里兰卡,几乎人人都拥有一份兼职工作。学校提供的HIWI工作机会,虽然薪资水平各异,但足以补贴日常开销。我有幸获得了一份数据处理的兼职,面试时三位老师的青睐或许源于我之前项目经历的积累。在寻找工作的道路上,我曾屡遭挫败,直到向印度朋友请教,他们告诉我:无论是德语还是英语的招聘信息,都应该大胆投递,以此增加被录用的几率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见证了印度同学的务实精神与成功案例。
与这些国际同学相比,中国学生似乎较少谈及兼职工作,偶尔提及经济压力,或是感叹消费高昂,有时甚至会遭遇不解的目光。而我的国际朋友们则直率得多,他们会坦承某物过于昂贵,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自力更生的典范。
德国留学的经历教会我,自由与自律并存,机遇与挑战同在。在这里,你既是学生,也是探索者,每一次选择都塑造着独一无二的留学故事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教培100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aopei100.com/4363/